搅拌机

人世间的真实情节周志刚在大三线,大三

发布时间:2023/3/25 1:44:53   
白癜风是否可以植皮 http://m.39.net/pf/a_5810324.html

电视剧《人世间》唤醒了我许多过往的记忆,熟悉而又亲切,乃至产生诉说的欲望。我决定将当年所经历的相似情节,来他个一吐出快。

电视剧中,主人公一家的当家人周志刚,作为一个八级瓦工,从东北到重庆驰援三线建设,有数年不能回家过年的情况。这种情况用鉴宝专家一锤定音的话来说:必真无疑!

我家居鄂西北的汉水之滨。这一地带岗峦蜿蜒,丘岭起伏,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我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前后,都参加过三线工程的建设。

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位于我们区(现为镇)的一个三线建设项目上马了,据说建成后将达到万人生产的规模,这个项目就是后来的湖北化纤厂。

我家所在的汉水岸边千帆云集,穿镇而过的汉十公路车如游龙,紧贴工地的汉丹铁路汽笛常鸣,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物资向这里汇集,如火如荼啊!

全区的人已顾不上文革的两派之争,纷纷卷入建设中来,偌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地不拘一格用人才,男女老少来者不拒,形成一个人民战争的大好局面,热火朝天啊!

年,我不满16岁,到工地打了几个月零工,月薪37.5元;有几个同班同岁的同学,竟然被评定为二级工,月薪43元!

工地上到处都有宣传标语,诸如:靠山、分散、隐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等等,也激起我万丈豪情。

我被分配到一个瓦工班,就是建房子的,建筑队伍来自河南洛阳。我的任务是拌水泥,给砌墙师傅提灰桶。

那时,和水泥的搅拌机主要保障大型的水泥预制件的供给,砌墙用水泥全靠人工用铁锹和。并且,男工严重不足,和水泥的只有我们两个一起来的半大小子,其余都是附近农村的女民兵。

提灰桶的活也很累,往往两桶灰提上去,师傅三下五去二的往墙上一倒,分分钟抹匀,垒砖,我们来回小跑着才能勉强供上。

给师傅提了几天灰桶,我们两个男的便被安排砌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得抢进度,那时的要求就是争分夺秒,与帝修反抢时间。

不是自我标榜,不到一个月,我日垒砖已达到块!这是包括清理墙面和勾缝的。与高手比自然就差的远了,我们瓦工班的班长曾创造过一天垒块的记录,上过工地战报。

从我家到工地有5、6公里距离,按正常8小时工作制,一天一个往返本来不算什么,可那时难得正常。

那时8点钟上班前有半小时雷打不动天天读,算政治学习。这也意味着我6点半前得从家里出发;下班后,又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大会战,那时的口号就是“活着干,死了算,用奋力拼搏的60秒,填满生活的每一分钟”,会战结束,一般都在晚10点左右。

好在我干的那几个月是在夏天,会战结束,我有时实在懒得动,就在工地上随便找一个地方倒头睡去。

实践证明艺不压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上山下乡后,在位于谷城县的旭东机械厂三线工地上,又一次被分配当瓦工。

一天,工程师到工地巡视,见我技术过硬,现场宣布我为这个工地的技术员,还发给我一个工具包和一个吊线锥。技术人员奇缺哟。

工程师是东北人。

其实,我心中忐忑不安,吊线锥怎么用我都不知道。

这个工地紧张的程度与化纤厂无异,春节只放三天假,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二。

像这种情况,周志刚过年怎么回家?那时候,出川的火车不仅慢,还要绕道,从重庆到东北,3天时间一个往返都不够,更何况他还是不可或缺的八级工,过革命化春节是不二的选择。

所以我说周志刚不能回老家过年的情况必真无疑。

对了,东北是我国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我曾到过不少三线工厂,接触过不少机械加工类的技术工人,他们都是当年从东北支援过来的技术骨干。上海人也不少。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总的来讲电视剧已经拍得挺好,但是对比原著还是有许多删减,原著中对于许多的细节描写得更加透彻,对《人世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原著看看,利用休闲时间拜读梁晓声老师的文笔,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点击下方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9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