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搅拌机 >> 搅拌机市场 >> 3天一层楼快,是那一代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上世纪80年代
很多中国人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来自一条新闻:
深圳国贸大厦工程
取得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
这个速度
现在已经不足为奇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于是
一个充满时代感的名词诞生了——
深圳速度
30多年过去
曾经的“深圳第一楼”国贸大厦
在今天的深圳已经不那么显眼
工地上英姿勃发的滑模小组组长罗君东
也已经从企业老总的位置上退休
谈起当年
罗君东温和谦逊的谈吐中
不经意间流露出老一辈“技术男”的专注与自信
快!那一代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年,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深圳经济特区也正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当时的深圳市政府正在计划建一个大工程,兴建当时中国内地第一高楼,名叫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国贸大厦。
从年11月开工,到年4月30日主楼封顶,半年后整体竣工。国贸大厦创下了最快时候3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国贸大厦工程上马时,27岁的罗君东还在湖北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一公司任总工程师助理。正是这个工程的建设,让罗君东与深圳结下不解之缘。国贸大厦的建设,以“快”名留青史。这种“快”,实际上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和自觉。
罗君东那一代人都不会忘记,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列车,有记者问他当时的感受,邓小平说:“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时不我待,要“快”一点。这是刚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人发自心底的呼声,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快!国贸大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个层面上,“快”也是国贸大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竞标国贸大厦绝非易事,投标的最大难度是工期的限定。“国贸招标时给施工单位的建设时限是天。必须要在天内完工。”后来成为了国贸建设项目滑模小组组长的罗君东说。当时,国内的建设速度水平只有半个月一层楼。类似国贸这样高度的在建或已建成的高层建筑只有南京的金陵饭店,也只有30多层。如果按半个月一层的速度,国贸大厦需要多天才能完工。
但是,不快不行。
罗君东近照。
罗君东回忆说:“国贸的修建对深圳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在当时,外资和港资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前景是有怀疑的,都抱着试探性的心态。所以深圳市政府决定拿出一个像样的、标志性的建筑,来证明中国改革的决心、建设特区的信心。”最终,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一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成功竞标拿下了国贸大厦的建设项目。时任中建三局局长的张恩沛看好特区的建设前景,果断决定带领中建三局从湖北整体搬迁到深圳。
大胆地试,将滑模技术用于民用建筑
罗君东解释说:“如果用常规的施工技术,无论怎么排工期,都肯定做不到在天内完工的。于是我们成立了技术小组,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工期要求。”
在那之前,中建三局曾经施工过的几个多米的烟囱速度可以达到一天两层,用的技术就是大面积整体同步滑模工艺。可以达到一天滑模6米。特点是速度快,不同点是烟囱是一块整体,与民用建筑不同。滑模技术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使用,用于民用建筑更是没有可参考的经验。
凭着以往的经验铺垫和技术自信,中建三局把在投标书中承诺使用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滑膜施工技术也是因为这一点,罗君东与和他一样怀揣着技术梦想的那批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将一项原本仅在理论上可行的技术付诸了现实。事实证明,他们最后做到了。“速度成为了当时我们中标的关键。”罗君东说。
四顶“红帽子”中最年轻的一个
中标后的中建三局重担在肩。在罗君东眼里,国贸大厦的建设不仅是建设任务,更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的。
为此,项目专门成立了滑模施工工艺研发小组。罗君东介绍说:“组长的选任也很有意思。当时不实行行政任命,而是采用了让小组中6个技术骨干竞标的方式,谁提出的方案中标,谁当组长。”最终,在方案答辩会上,罗君东的方案被认为比较可靠,且实现起来较容易达到要求,就这样,技术方案和技术组长便定了下来,罗君东成为技术组组长。
罗君东在工地检查设备。
那一年,刚满27岁的罗君东戴上了国贸工地上第四顶红色安全帽。这四顶“红帽子”分别是工地负责人王毓刚,工地党支部书记厉复兴,技术负责人俞飞熊以及技术核心滑模小组组长罗君东。此后,这四顶“红帽子”经常以“深圳速度”的标签出现在各种报章上。而时年27岁的罗君东,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
所谓滑模工艺,是指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但具体的技术方案也需要从头设计。例如,高层建筑的墙体需要上轻下重,上薄下厚。这就要求滑模的模板要在空中逐渐改变,这在没有脚手架的情况下没有先例。后来,各地专家来考察时都竖起了大拇指,滑模技术的独创性毋庸置疑。
国贸大厦的裙楼建设十分顺利,但到了高层部分,由于滑模的速度太快,每天需要的混凝土量非常大,当时工地上堆满了砂石水泥,也只够工程一天的量。罗君东的方案里计划需要两台塔吊、两台输送泵、两台垂直电梯。但因为确实缺钱,设备数量只能减半。
然而,滑模刚一开始,问题就来了。滑模需要混凝土在强度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与模板脱离,不能等混凝土干就要出模,这样才能滑动。混凝土供应不上就会导致空滑、断裂。实际情况是,等到混凝土吊上来浇灌时,之前浇筑的已经干了,墙体拉裂十分明显。几次试验的失败让工人们都绷紧了神经,每天都要通过观察工地领导有没有笑脸来判断工程进展。
深圳速度,是用改革精神“闯”出来的
在几次失败面前,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罗君东总结说:“问题还是出在设备上,想要建高层建筑没有‘家伙’不行。”
于是,为解决设备问题,身为局长的张恩沛痛下决心,在外汇管制十分严格的情况下,他承担了极大的政治风险,以个人名义做担保,用外汇券从香港贷款购买了十几台国外先进设备,配齐了塔吊、输送泵、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又连夜从湖北运来6台搅拌机。最后试验一举成功。“如果没有这些设备,是完全不可能完成施工的。”罗君东感叹这件“大事”的同时,也为张恩沛的魄力和胸襟所感动。
设备配齐后工程进展迅速,主楼先是7天一层,后来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大楼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攀升。建设期间,经过工地的市民发现,大楼每天都会“长高”一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深圳速度”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胫而走,成了那个年代深圳的城市名片。
昔日从罗湖居民区远眺国贸大厦。
说起这段历史,罗君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靠自己的努力,最后让梦想实现了,人生能有这样的经历是最充实的。”
国贸大厦建成后,成为当时的深圳理所当然的地标建筑,国内外游客来到深圳的必游之地。年初,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1月20日登上了国贸大厦,在顶层的旋转餐厅发表了“南方谈话”当中的一段重要论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如今,当年国贸大厦工地上最年轻的“红帽子”罗君东,已从深业集团退休数年。他当年戴的那顶红帽子,也已成为深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谈起当年“深圳速度”的辉煌,罗君东说,没有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没有张恩沛等各级领导和同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就没有后来的“深圳速度”。正如邓小平同志年站在国贸旋转餐厅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今天的深圳站在新的起点上,只有坚持敢闯、敢试、实干的城市特质,才能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荣使命。
晶报记者马骥远李婷菊/文摄影王宁李灿彬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更详尽的报道敬请登录"晶报"APP